未批先建,这家企业被罚款5万元!附“未批先建”的法律责任风险浏览数:3次
未批先建,这家企业被罚款5万元 2020年10月26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秋冬季暗访核查组现场检查发现,河南某热处理公司二号生产线正在建设。 经示范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调查,二号生产线年产6万吨金属材料热处理及深加工扩建项目,2020年6月3日完成项目备案,备案总投资为500万元,该项目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于2020年10月开始陆续搬运生产设备,已安装天车、剥皮机、压光机、锯床等设备;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该项目属于报告表类项目。 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五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之规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擅自开工建设的,由县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根据违法情节和危害后果,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之规定,责令该公司改正违法行为,处以罚款五万元。 什么是“未批先建”? 什么是开工建设? 《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第六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未批先建”违法行为自建设行为终了之日起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企业还会存在环境法律责任风险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17修正)第二十九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21修订)自2021年7月15日起施行,其中上述第二十九条有变化如下图) 2018年2月22日,原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建设项目“未批先建”违法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环政法函[2018]31号),明确了“未批先建”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追溯期限应当自建设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因此,“未批先建”违法行为自建设行为终了之日起二年内未被发现的,环保部门应当遵守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不予行政处罚。 但是需注意的是,即使企业“未批先建”的违法行为因为超过行政处罚追溯期限而不被处罚,但是如果企业同时存在违反环保设施“三同时”验收制度的行为,或建设项目“未批先建”并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具有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污,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污等情形之一,分别构成独立违法行为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对相关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资料来源:环保365
|